界头白果树村银杏王
银杏是一种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孑遗植物,在植物界里被称为“活化石”,其特有的原始性状对研究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四纪冰川气候都有重要价值。
银杏通常是雌雄异株,同株的也有,但是极为少见。雌株成年后暮春时节开始展叶、开花、结果,深秋果实成熟,接着叶落休眠。银杏花,其实不是花,而是开花后结成的形似松茸的蕊。传说白果树是仙女和凡人的私生女,出生不久就被王母娘娘得知,一日电闪雷鸣,女孩被变成了一颗银杏,从此在人间生根发芽,母亲也被抓回天庭。为了寻找母亲,银杏坚强的生长,但每当哭闹或嬉笑时总是雷火交加,所以,白果都是夜深人静开花,只要一打雷便凋谢。后来,另一个仙女所生的儿子也被贬下凡,同她作伴,所以银杏基本是雌雄异株。银杏树干素洁高雅,材质细腻柔韧,可供雕刻;叶片状如蝶羽小扇,光滑玉润,可以用来提取银杏素,是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新成果;果实为干果,既是休闲零食,又是极具药用价值的保健产品。其树上不长毛衣、不生虫子,是树木中的真君子。
枝繁叶茂的银杏树
硕果累累的银杏树
《保山地区林业志》记载:“银杏,别名‘白果树、公孙树’,主要分布于腾冲县固东、界头等乡,各县公园、庭院亦有零星栽培。多分布在海拔-米之间的平坝或缓坡地带。”果实为乳白色小圆果,故叫白果;以果苗栽种,需要约七八十年才结果,故叫公孙树,意即爷爷栽的树要到孙辈时才会结果。
在腾冲,银杏广有种植,且历史久远,成片分布于固东镇江东,界头镇沙坝、白果村等地。相传有几株是明朝洪武年间栽种的,至今已近千年。
在界头的白果村,有两株巨大的银杏树,其中雌株高29米,上分9杈,胸径4.2米,5米以下的树干空如小屋。七八十年代被人们用作猪圈、牛栏、马厩,足见其树径的宽大。如今,这株古老的银杏树仍然枝繁叶茂,年年开花结果,被称为当地的“银杏王”。据当地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当地汉族先祖迁居至此,就见这两棵银杏已是古意苍苍、树大根深、果实累累了,所以才用树命名他们落脚的村子。因为银杏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但被人们用作食物、药材,而且被当作经济林果出售养家,使其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植物。因此,人们在长期与银杏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对银杏的崇拜和敬畏,每年清明节,银杏树下会有很多人前来祭拜,他们有的曾在树下许愿得到应允;有的从小拜了此树为“干爹”,逢年过节来孝敬的。这不是迷性,而是当地人深受银杏恩惠,故借以表达感激之情的祭树仪式。
固东的江东村(银杏村)同样历史悠久,明正统六年(公元年)夏天,奉命驻守江东石门的黄钺部开进江东戍边,他们发现今鬼磨针村所在地以及周边有很多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银杏树,便决定在此安营扎寨。在腾越历史上,石门曾经是从腾冲城经海口,通江东,过南、北斋公房,翻高黎贡山,渡怒江,入内地的古道,是兵家必争之地。“麓川之战”结束后,他们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从此,江东这块土地上有了一个村庄,以后的多年间,由这个支系繁衍,相继扩展成了今天的银杏村(江东村)。这里的每一代人都自觉地在房前屋后种上银杏,祖祖辈辈零星栽种的银杏不断成片、成林,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江东多棵古银杏树,其中年以上的就有50多棵,-年的有70多棵,是迄今为止云南发现的最大、最集中、最古老的一片银杏林。
遍地金黄的银杏林
银杏村人世代与银杏相伴,这里地处高黎贡山西麓,属亚热带高原山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银杏也随着四季变换呈现不同的风姿,春天嫩芽新发,生机盎然;夏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秋天成片金黄,硕果累累;冬天树干清雅,苍劲古朴。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牛马在乱石随意堆砌的乡间小道上游走,妇人农闲三三两两在村头巷尾聊天绣花。如今,人们通过现代嫁接技术,能够使这种公孙树在七八年间就挂果收获。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银杏村,村里多数人家办起了农家乐,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现在腾冲的银杏不但为发展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元素,也成为人们争相发展的经济林果,逐渐成为腾冲人生活的一部分。
注:档案保存于保山市档案馆,摘自《文化保山·腾冲》,《保山地区林业志》等。
编辑:李美兰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该 -
(发信息、广告请加QQ咨询)
投稿邮箱:wx
bsxw.cnen